近日,「數治企業 數智人才—人力資源數字化轉型論壇」活動在深圳成功舉辦,吸引了諸多資深學者、企業管理者參與,共同探討人力資源的數字化變革路徑。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博導李育輝教授進行《AI技術在人力資源數字化轉型中的應用》主題分享。
李育輝教授從AI技術對人力資源的影響,通用人工智能帶給時代、組織、工作、管理、技能等方方面面的影響,以及AI帶來的人力資源數字化轉型新方向三個方面進行了全面深刻的闡述,更從人性、人心、人力資源視角解析AI對企業、個體的影響,引人深思。小編為您精簡整理了她的精彩發言,供您閱讀。
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博導李育輝教授
在正式分享前,我想用兩個詞來表達此刻的心情:一是興奮,金蝶在人力資源管理數字化領域落地的產品已經超出了我們幾年前的預期;二是祝賀,30年對于中國企業的成長和發展來說,很不容易,今天能在這里和各位一起慶祝金蝶30周年,與有榮焉。
言歸正傳,13年來,我們團隊一直在圍繞中國職場人群高質量發展和中國企業數字化成熟度進行追蹤調查,得出了相當多的洞察和結論。今年ChatGPT的爆火標志著通用人工智能時代已經到來,我們就“是否愿意和AI共事”對展開調查。可以看到,20-29歲年齡段的人對AI接納度最高,40-49歲年齡段的人排第二,30-39歲年齡段的人排第三。這個現象很有趣,后來我們去不同類型的企業進行訪談,得出了相似的結論:高層管理者對技術的擁抱程度更高,略超過中層管理者。
此外,在一項針對中國、美國、英國、法國、澳大利亞、新西蘭、日本、印度、巴西等國的調查里,關于“是否愿意擁有AI同事”和 “相比自己的直屬領導,是否更愿意向AI尋求幫助?”兩個問題,中國企業員工以56%和88%遙遙領先。
我們忍不住繼續追問,為什么員工在職場當中遇到問題,更愿意請教AI,而不是向自己的領導尋求幫助?調查顯示,員工認為在維護日常工作、解決問題、提供公正信息這三個方面,AI的管理能力已經超越管理者;而在了解員工感受、指導員工、評估團隊績效這三個方面,AI與管理者有相當顯著的差距。
AI技術對人力資源管理的影響
可以看到,AI技術不論是在日常工作還是生活場景等中,近幾年都有極大的發展。在企業人力資源管理模塊,由于其有不斷增長的人力資源數據,AI技術便成為了企業可持續發展目標下的一個不可替代的戰略性角色。在全球企業調查中,近80%的企業都認為基于人力資源大數據的分析非常緊急、非常重要,但只有7%的企業具有強大的人力資源數據分析能力。
從宏觀層面來看,以中、美、德、日、韓五個代表性國家為例,其數字經濟的增長速度一直在提升,技術的發展也在以超出我們想象的速度在往前迭代。尤其是在人口老齡化的趨勢背景下,使用數字化工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對沖企業的成本壓力,在人力資源管理模塊幫助企業保持可持續增長的核心競爭力。
從近年來政府發布的一系列文件中可以看到,我國高度重視人力資源管理數字化,這不僅體現在和數字化管理相關的一系列政策、法規的制定,也體現在企業內部數字化管理的成熟度逐漸提升。在大數據疊加人工智能技術后,我們從數字化大步邁入數智化。人力資源領域過去儲存的海量數據如何被有效分析、利用,如何有效成為企業業務增長的助推器,這是所有的企業家、管理者正在做或者即將進行的一項重要工作。
然而,在大力擁抱技術的同時,有一塊短板不容忽略:數字化人才的培養供不應求。數字化時代下,人才不僅要有競爭優勢和獨到資源,還必須有生態優勢,能鏈接資源。換句話說,數字化人才不僅要懂業務,也要懂技術。
關于AI技術在人力資源管理中的應用,各類產品已經基本覆蓋各個人力資源經典管理模塊(例如金蝶)。為什么越來越多的人愿意使用AI技術?除了降本增效外,更重要的是,AI技術幫助HR將工作流程變得更加自動化,減少在繁瑣細碎工作上的投入,讓HR能夠真正站在高處俯瞰企業對人力資源的需求是什么,站在更高層面思考企業的人力資本優勢和短板在哪里。同時,AI技術可以讓工作流程更透明,透明也就意味著信息可以更加公平地流向每一個有需求的個體。
前幾年,我們針對中國企業人力資源管理數字化現狀進行了一項為期三年的追蹤調查,調查結果顯示,最受企業歡迎的數字化技術是人力資源系統(本地部署),體現了企業對信息安全和穩定服務的追求;第二受歡迎的是團隊協同溝通工具,旨在解決當下企業管理中最迫切的一個需求:提升團隊效率。
此外,我們將目光聚焦在目前人力資源管理中數字化成熟度最高的招聘模塊,調查數據卻呈現了矛盾的結果:數字化成熟度最高的招聘模塊仍然有76.5%的企業選擇手工處理業務。企業為什么不使用AI技術?背后是一個非常簡單的商業邏輯——成本。由此我們認為:未來會有更多的企業替換掉人工業務模式,投向AI技術的懷抱,但前提是,AI技術的成本必須降到足夠低。
以上是我們關于中國企業數字化轉型調查的一部分。可以看出,AI技術正在改變組織中的協作方式、員工關系、管理模式、個體的職業發展等,借助數字化技術的加持,去增強管理流程的透明性、公平性、以及決策的效率和科學性。
AGI(通用人工智能)
時代來臨意味著什么?
AGI時代下,最大的變化是技術能夠觸達每一位個體。個體對于技術的使用,不再依賴于企業,每一個員工甚至是在校學生都可以借助生成式AI的力量超前完成工作任務。此外,AI需要巨大的算力和數據投入,我們認為,未來將形成大科技廠提供基礎AI能力,中小廠圍繞不同場景做應用的生態競爭格局。
那么,AI技術對個體職業技能是迭代還是替代?我們針對營銷行業做了一項研究。在“哪些能力能被人工智能替代”調研中,能夠被AI替代的能力我們稱之為“漸進式創新”,這種能力能夠通過不斷地學習逐步改進;不能被AI替代的能力我們稱之為“突破式創新”,比如如何使一幅畫打動人、如何通過一個廣告吸引消費者購買產品。同時,我們也調研了職位級別的可替代性,簡單來說,在企業里的級別越高,AI越難以替代,因為管理者所擁有的情感能力、團隊管理能力、戰略思考、社會關系、網絡資源等,AI暫時無法完全獲取。
隨著AI對職業技能的沖擊,企業組織管理模式是否會發生相應的變革?調研發現,一個大的趨勢是組織更加無邊界,同時物質資本、人力資本和信息資本更加融合。
未來人力資源管理數字化轉型的方向將聚焦在管理技術、管理洞察、組織賦能、戰略決策等方向,從而構建數智化組織。令人高興的是,在今天的會議上,我看到這些轉型方向已經在不斷地轉變為可落地的目標及產品。希望未來我們有更多的企業家和管理者關注團隊如何高效管理、數字化獎賞如何落地、如何進行知識管理和知識萃取等企業發展管理議題,推動人力資源管理數字化轉型高質量發展。
最后,用三句話對今天的分享做個總結:
1、 數據正在成為一種新的“貨幣”,管理好員工的數據才能在未來擁有新的增長性資本。
2、 AI已經觸達每一個人,在這個新時代,個體和組織的關系正在發生變化,如何在人力資源管理當中激發個體自主性,可能是實現未來組織創新變革最重要的手段。
3、 打破時間和空間的界限,構建無邊界的人力資源生態,才是大勢所趨。
在醫療行業中,醫藥管理系統軟件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它不僅能夠提高藥品管理的效率和準確性,還能保障患者安全,同時符合法規要求。一個好用的醫藥管理系統軟件應具備以下特點。 首先,系統的界面應直觀易用,允許用戶無障礙地進行操作。 復雜的
在人力資源管理部門會出現很多英文字母讓人一頭霧水不知所云,比如說HC、HR等等,那么它們是哪個英文單詞的縮寫呢?具體的含義又是什么呢?
10月18日,在2023全球工業互聯網大會期間,沈陽芯源微電子設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芯源微”)與金蝶軟件(中國)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金蝶”)在遼寧沈陽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此次合作,將基于金蝶云·星空,建設芯源微運營管控平臺,從而實現公司產研一體化、業財一體化,提升公司整體業務水平。?
近日,深圳市帝邁生物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帝邁)數字化升級項目上線匯報會在深圳圓滿召開。帝邁攜手金蝶軟件(中國)有限公司(以下簡稱
已有 1 個回答 | 1年前
已有 1 個回答 | 1年前
已有 1 個回答 | 1年前
已有 1 個回答 | 1年前
已有 1 個回答 | 1年前
在第四屆“綻放杯”先進制造專題賽決賽中,安化黑茶工業互聯網平臺榮獲一等獎。除此之外,該項目還曾獲“物聯瀟湘”專業特色獎、中國物聯網應用示范項目獎、5G創新應用示范項目獎等,并納入湖南省“數字新基建”重點項目庫。
“你有沒有辦法能買到冰墩墩? 為什么冰墩墩這么難買?!!! 一出貨就搶沒了,我好sad!!! 何時才能一戶一墩?
喜氣洋洋虎年到,小微企業齊一堂。 新年伊始,站在數字化轉型的主戰場,作為上云主體的中小微企業,依然面臨著多個現實難題:獲客成本持續攀升;稅務籌劃難厘清;客戶增長留存難,老板決策煩惱多...小微企業應該如何開啟新的一年?
“麥隴香”取自宋代大詩人蘇東坡《南園》中的詩句“春疇雨過羅紈膩,麥隴風來餅餌香”。“麥隴香”生產出來的糕點如蜚聲海內外的安慶黃梅戲一樣,有著深厚的歷史飲食文化底蘊。
近年來,隨著經濟的穩步發展,我國汽車保有量已形成規模,并逐年增加。龐大的汽車保有量為汽車后市場的蓬勃發展奠定了穩固的根基。截至2019年,我國汽車后市場產值已達到萬億元規模,根據麥肯錫預測,到2030年,中國汽車后市場規模的年復合增長率將達到7.5%。
各行各業,從公共事業到交通運輸,從信息傳輸到國家基建,都在不斷發展,以跟上數字創新推動變革的步伐。在數字化轉型的變革道路中,大多企業都看到了采用新技術以提高效率、節約成本或提供更好服務的機會。
中國移動通訊集團安徽有限公司合肥分公司舉辦“助力萬企上云”推介會暨移動企業云平臺發布儀式。金蝶精斗云作為中國移動云的戰略合作伙伴亮相大會,攜手合肥移動,共同賦能合肥企業,助力“智慧企業”轉型升級。
隨著互聯網和云計算的興起,集中式架構已無法輕松應對海量用戶以及高并發的應用場景,同時其系統升級迭代復雜,難以滿足新環境下快速創新的需求,走向分布式已是大勢所趨。